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,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“四词八字”的口号式,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,超过一半学生不知校训,居然有的大学校长也记不住校训(2月24日《武汉晨报》)
曾经有一个调查说,全国用“团结、勤奋、求实、创新”之类的八个字作为校训的有66所大学,如北京理工大学、华东电力大学、华东交通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、汕头大学、上海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等等。这样的校训,完全是标语口号,没有丝毫的思想和文化,和村民委员会写在墙上的标语差不多——不,也许会和某个村委会墙上写的标语一字不差呢。这样“全国通用”的校训,从甲校拿到乙校同样适用,你真的说不出区别在哪里。
这样口号式的校训,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问题。这种校训的制定,在当初就是“为校训而校训”,可能是学校领导觉得需要这个东西,于是随便找几个时髦词语作为应景之用,而其产生的程序,也未必有什么严格的论证和征集,不过是几个官员随心所欲地拍板而已。当然,这样随便采集几个时髦词语,也就不可能变成师生行动的指南,不可能在办学和教育中得到落实。比较好的不过是新生入学时提到校训,此后,校训就远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和没有校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。这种标语口号式的校训,玩的是“追风政治”,其实早已名存实亡了。
校训,据《辞海》的解释,其含义是“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,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,悬之校中公见之地”,“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”。一所大学的校训,就是自己树起的一面旗帜,向世界宣示你这所大学的精神,你的办学宗旨,你的价值取向,你的行为准则,你的努力目标。而作为校训的几句话或几个字,既有历史传承的意义,又有引领未来的功效;既体现一所学校的思想底蕴,又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内函。对于大学生来说,校训也是母校留下的印记,属于大学记忆的一部分,应该融入学生的血液,铸成学生的品格,影响学生一生的信条,实在不可马虎,以免误人子弟。
(江苏 殷国安)
(原标题:标语口号式大学校训 有何实际意义)